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4-02-18 20:28:33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1篇)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1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政协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20xx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

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

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分析

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20xx-2009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20xx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

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孝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

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

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遥近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

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平,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矗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秋期以来,少数乡镇小学积极探索生源减少,校点收缩后集中办学的新路子,试办了寄宿制班,教育环境改善、质量提高,学生、家长普遍支持,社会反映很好。但宥于校舍、特别是学生宿舍不足,推广困难。若初中逐步集中县城,空出的校舍办小学,村小集中集镇,定位高起点,投入集聚,优化发展,我们的办学基础必然整体上台阶。

集中办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奋斗,解决了大家有书读、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成为个体竞争发展的最终实力。人们已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 ……此处隐藏16946个字……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质、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以就业为导向,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基础,以公益劳动为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突破点,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使毕业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3.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自身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锻炼,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提高对教学的指导性。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职业学校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培养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1

1993年以后,中国足球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靠国家拨款、各级政府、体委和足协主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依靠社会和市场,一些社会办的足球学校应运而生。本文简要阐述现今足校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足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

足校主要是私人或企业出资建立,规模不等、条件有限面临足协(体委)和教委的双重领导,存在各种关系不易理顺的问题。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投机者的介入使很多足校一味追求铺摊子、上项目,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训练与教学质量上,具体表现在:

(1)对教练员缺乏控制和审查,一些退役的二、三流球员不经学校的再教育,直接到足校任教。

(2)采取“三集中”式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远离家庭和社会教育,由于足校内部体教分离,普遍只“体”不“教”,学风差、教育质量低,导致学生素质低下,甚至在心理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如陈庆合等对中国足校学生心理健康所做的调查表明,足校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三)收费高

竞技体育是穷孩子摆脱贫穷、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许多贫寒子弟都以廉价的足球为首选,据有关资料统计,欧洲、美洲各国职业球员80%来自工人家庭,钟秉枢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大球类运动员父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42、1%,远远高于表现类、游泳类和小球类项目,但足校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贵族化倾向,年收费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如八一足校每生每年学费2、2万元+一次性建校费2万元,或每年交费2万元+一次性保证金3万元,北京龙力足校签3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3万元,签4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2、6万元,而199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人民币6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4元,农村居民为2160元[2],甚至一些足校还出现了不讲训练教学效果、只讲赢利数额的问题。

(四)学生的出路问题

家长们在高投入之后,都期望能够得到高回报。一些足校在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做出了关于出路的承诺,比如学校自己组队打乙级联赛冲击甲B;毕业后推荐输送国外俱乐部;推荐输送到全国各甲级足球俱乐部。但国家体育总局计划财务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在队运动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尤其是1994年职业联赛以来,人数更是控制在1000人以下。而自1993年以后,平均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新吸收的运动员为105人左右。能在的2万多名注册的足球少年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球员的,毕竟是极少数,这2万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踢球的孩子没有注册)中的大多数将无情地被职业足球所淘汰。

二、关于我国足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足球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期,逐步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是足协面临的重要任务。足协对于市场的规范,不仅要规范职业联赛,而且要规范足球学校,不仅要对足球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而且要对学校的软件,如教练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范,怎样使教练员上岗证制度不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它的作用,仍然是值得思考的。

(二)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无法自动提供公共产品,足球强国的足球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大力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

1、加强教练员培训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逐步建立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深造。各级足协应把教练员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期地轮训教练员,选派优秀教练员出国学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思想好、素质高、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教练员骨干队伍,以带动从事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供政策支持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大规模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大片足球场地的建设,并不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制定场地开放政策,向社会开放。除了国家投资以外,要广开筹资渠道。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应提供必要的优惠,引导企业赞助后备人才培养。

3、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营造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借助体育中介公司,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塑造青少年足球的良好社会形象,利用新闻媒体对体育运动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促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足球活动。青少年足球缺少社会赞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关注较少,难以引起赞助商的注意。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大量的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被投人到青少年足球方面。

(三)严格管理,杜绝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违规行为

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市场管理混乱,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因此,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监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规者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罚,防止足球学校“捞一把走人”的现象发生。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